作出这样的抉择需具有极大勇气。1959年的中国,外有美国武装威胁,中印边境冲突,内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“左”的错误造成的巨大经济灾
难。就在第二年,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向中国党发难并遭到反击后,苏联政府突然于7月16日照会中国,全部撤走1390名专家,撕毁
343项合同,废除257个科技合作项目??“这算什么马列主义?资本主义国家也不
能这样!”陈毅作为外长对于这种“雪上加霜”的做法尤感愤慨。陈毅在8
月4日向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深沉他说:中国经济受损失还是小事,对两国友谊造成伤痕是大事。中苏两国在马列主义理论和国际问题上有分歧可
以辩论,但不能伤同志友谊,希望两国关系不再坏下去。
尽管苏联撤退专家、撕毁协议给中国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和严重困难,中国政府当时仍以团结为重,热情地欢送苏联专家。陈毅在欢送晚会上说:“苏
联专家在中国工作期间,和我们朝夕相处,亲密合作,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”;“我们一向把专家们当作我们的良师益友”;“你们对我
们的帮助,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”。
但是,陈毅对苏共“老子党”的作风,是警惕的,经常对有关工作人员指出其危害性。
1960年11月,陈毅访阿富汗归来在xīn • jiāng伊犁停留,在机场接见了苏联驻伊犁领事,接着来到中共伊犁区党委。不料那位领事也理所当然似地跟着
进来参加开会。陈毅警觉了,不客气他说:“我们在机场不是已告别了吗?是谁请你到我们党委机关来的?你来做什么?”领事哑口无言,道了歉赶紧
走路。陈毅再一问,以前一直如此,苏联领事要来就来,这里的干部以为既是“老大哥”,也从未提出反对。陈毅感慨道:“我们同志太老实!苏联人
有点搞惯了,喜欢干涉人家内政。这是中国的地方嘛!”后来事实证明苏方确有所图。1962年春他们欺骗、策动数万伊犁人闹事,并越境跑到苏联去了。
问题的实质正是dú • lì自主同霸权控制的矛盾。陈毅对此有一句传播于世的精当比喻——“我们不做卫星国。”1962年西方记者报道陈毅在日内瓦记
者招待会上的谈话,便用这话作为黑色粗体字通栏大标题。陈毅在那次谈话中不无辛辣他说:“苏联的卫星重1000吨。但有着6亿人口的中国是太重了,
作为一颗卫星,未免太重了一点。不是这样吗?——我们不希望拥有卫星国,但也决不做任何人的卫星国!”
为此,陈毅身体力行。经济上“卡脖子”吓不住中国。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。外交部几次要盖大楼,陈毅没同意。“要盖,等我死了以后吧。”外
交部成千工作人员许多年挤在那幢破旧的清朝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”的古旧建筑物里办公。为带领人民渡过难关,1959年中央决定减少高级干部薪水,
máo • zé • dōng找了陈毅等几位政治局委员去商谈,大家一致同意每人减100元,都认为这有很大政治意义。作为外长,陈毅在这方面更大的贡献在于向各国的
首脑、议员、记者做有关中苏分歧的解释说明的工作。他的谈话抓住要害,展示矛盾,具体生动,坦率真挚,具有强大的说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