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新中国科技战线早期领导人之一,陈毅对苏联片面撕毁为中国建立核工业提供技术援助的协定,并和美、英一起签订三国部分核禁试条约来剥
夺中国及其他国家建立自己核力量权利的行为尤感气愤。他和máo • zé • dōng、周恩来一样,明确指出其目的就是要中国在帝国主义核威胁面前依赖苏联的“核
保护伞”,听命于苏联。中国政府1963年6月6日在答复苏联政府的备忘录中庄严宣布:“中国人民决不承认某一个或某几个大国垄断世界核力量,对
别的国家任意发号施令的特权。”
当然,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,陈毅始终牢记着中苏人民之间多年积累的深厚友谊。他曾多次在大会小会上讲中苏人民的友谊,讲苏联专
家们在中国所做的大量工作和贡献。他讲过苏联顾问团副团长在告别宴会上说的一句话:“我们来时带的是苏联经验,回去时是带着中国的经验。”陈
毅称赞这话讲得好,表达了两国人民互学互助的愿望与友情。直至1963年中
苏关系公开破裂后,他仍在苏联驻华使馆庆祝十月革命节的酒会上发言,引用“友谊贵如金”的中国谚语,强调了两国友好的重要性。
第三节边界与邻邦中国的边远省县,多以“和”、“平”、“安”、“宁”命名。中国力求建立一条安宁友好的边界,然而100余年来,中国的边境和领
土,经常被蚕食,被鲸吞,纠纷复杂。西南方向——从阿富汗、尼泊尔、印度直至缅甸,也是一条漫长复杂、有历史争议、某些地段尚未正式标定的弧
形边界。制度不同,国有大小,这些国家既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祸害,往往又接下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遗留的历史问题。其中有的国家对新
中国多少怀有疑惧,怕中国以武力扩展疆土。国际上对中国不友好的各种势力,乘中印边境武装冲突之机,进一步挑拨中国和邻国的关系。对于解决边
界问题,陈毅参与制订了中国的政策,中国的基本主张是: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,双方应通过和平谈判,求得友好解决,而不应诉诸武力。在
谈判中,既要照顾过去的历史背景,又要照顾已经形成的实际情况,经双方同意也可以做些必要的调整。在解决前,维持边界现状。总之,是严格按照
和平共处五项原则,通过和平协商来求得解决。陈毅对外国朋友说过:“社会主义的中国,决不采取扩张政策。”是否真如此,人们要看事实。
1960年4月,陈毅随同周恩来总理访问东南亚邻邦,第一站便是缅甸联邦。中缅边界有很长的一段迄今未曾标定,由于政权更迭,历史变迁,形成
边界现状的原因很复杂,因此中国政府从一开始便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,先保持边界现状。解放之初,国民党残匪流窜至缅甸境内,常过境来劫掠骚扰。
máo • zé • dōng一再指示人民解放军不能过界追歼,即使残匪在边疆造成一些损害也不要过去。陈毅传达说:“过界就会形成干涉人家的内政。这些国家都要受
震动,都要害怕。”陈毅对缅甸朋友说:“中缅是亲戚国家,完全可以采取万隆会议原则来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。”1960年初缅甸总理奈温欣然来访,
与周恩来草签了中缅友好条约和边界问题协定。
缅甸人民盛情欢迎中国客人。代表团抵达的